当前位置: 首页 >> 农大风采 >> 校友风采 >> 正文

迎母校七十华诞,展校友龙姿凤采—食品与工程学院 韩芳

添加时间:2022-09-04 编辑:刘东洋 浏览次数:

内农大四年给与了我很多很多

 



 

 韩芳,中共党员,1995级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校友,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环境及可再生能源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北京市专项引进人才。

   韩芳校友在农村能源行业就职20多年,熟悉各品类能源在农村牧区生产生活中的清洁化利用和我国农村能源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主要研究清洁能源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烹饪过程的供热(电)创制与应用、农村居民或设施农牧业清洁供暖技术模式与应用,现为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新型液体燃料和燃具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专业从事甲醇、轻烃等新型液体燃料在农村牧区的推广应用,为乡村振兴战略赋能,助力农牧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母校70年寿诞即将来临,北京校友会号召广大校友寄语母校。借此机会,我回顾了23年前在内农大求学的那段青春岁月,历久弥新!感往悟今记述如下。希望能给师弟师妹们一些启迪,助力大家走好未来的人生路!


内农大四年给与了我很多很多

   1999年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没为母校和专业做多少争光添彩的贡献,自感惭愧!但在内农大求学那四年的积淀,为走好之后的人生路,筑下深厚的基础。学到专业知识、取得学历学位等这些有形的学业收获自不必说,以现在的视角回看,学业之外的无形收获似乎更多。

 



 

    1995,我如愿考入了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工程系。那时候是定向招生,全系分配给乌兰察布盟的名額只有一个!所以,我非常荣幸地成为了当时那届只有一个本科班的一名成员。

   8月底,学校開學,我作为村子里唯一的大學生踏入了自治區最大的城市——首府呼和浩特。什麼都新鮮!最為震驚的是圖書館,从来没看见过那么多的藏書量!大一伊始,學業完成后,就泡在各種世界名著中,尤其是週末。如饥似渴地看!这一段经历,对当时没有大学语文可学的我来说,弥足珍贵,心灵得到了极大地滋养。当然,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内容,最终成就了我和文字之间的不解之缘。之后,学工科的我持续和文字打了20多年的交道。

   凡事都有两面性。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段经历。昏天黑地地读书,其实是過分的慾望滿足。没了高考时重压在心的约束,图书馆的资源摆在眼前,内心便如脱缰的野马一发而不可收。心靈雖然充實了,但身體卻差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眼睛度數的不斷攀升。而每配一次眼鏡,就需要“一大筆”開支。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不去換。當時沉溺其中,日日“自毁”卻不自知。放纵自己,确实自由开心。但天下事,有“得”就一定有“失”。看起来,支出的仅仅是配镜的费用。实际上直接透支身体的先天之精,后天再补都不可能复原。将熬夜和身体二者建立起联系,是20多年后学了中医才意识到的。然后才明白,大二起动不动生病,大三暑假竟然虚脱到起床稍微快一些都会头晕眼花......原来都是自己所“赐”。这一点,是我最想和广大校友分享的一个心得: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凡事要把握两个字——平衡!能控制好自己,注重把握各种平衡,就有能力主导好人生。

    升入大二,学习之余,又有机缘参加了各类社團。現在能記起的社团职务有食品協會理事、中國青少年作家協會大校園報社駐呼記者站征集部部長等。同时,学生干部也从大一時的班級組織委員拓展到组织全系團總支的工作。这样的边学习、边工作、边发展兴趣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日子充实而忙碌,学习成绩反而没拉下,每学期都可以获得奖学金,甚至还获得过“三好学生”的荣誉。

    回看这段经历,最直接的锻炼就是组织协调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事务上的协调安排、工作中的协调沟通,还有设法协调时间来平衡工作、学习和发展兴趣。这些历练为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日后成为人母教育子女提供了范式——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去做事,或家务劳动,或志愿服务,或参加相关活动......在真正去做的过程中,磨炼孩子们的意志,让她们自己去体会什么是责任担当,如何去团结协作,从而提升抗压能力、价值感和自信心。关于这段经历,我还想补充一个感受——人生不怕事情多,最怕没事做。如若真出现了没事做的情况,那我们就要警醒了!因为这种情况发生,除了自己不愿意干,余下的一般就是两种可能:要么就是事情安排了别人干,要么就是自己发现不了可做的事。如果是前者,那一定是别人不认为我们有能力做好。长此以往,在别人眼里就成了“废人”;若是后者,那就只能说明我们不愿意思考。比起行为上的懒,思维懒惰更可怕——直接“自废”!态度比能力更重要。所以,没事,也要去找事做!

   大三,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有了更大的理想和更高的追求。感恩当时食品工程系培养我的两任学办主任、团总支书记——周浩老师和赵晓坤老师,选拔我参加党课学习,培养我成长为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更感谢当时引领政审我的两任系领导——林宝老师和曹渊清老师的考察指导!党员转正仪式上,曹渊清老师的谆谆教诲至今记忆犹新“形式上入党,会上几个人举手就可以完成。内心上入党,需要一辈子去践行!”。每每在彷徨不定时,都是这句话帮助我做出抉择,重归内心的安定和清明。所以,我的理想信念在内农大孕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农大奠基,思想意识也是在内农大一点点成长,并渐趋成熟,最终于内农大确立了自己的党性。

    之所以分享这段经历,是我深深感悟到——思想意识和“三观”,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作用无可代替,直接决定着我们的言谈举止,甚至起心动念。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体会到,人和人之间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此。无论职场上还是生活中,正确的“三观”始终能让我们有方向,不迷航。所以,学弟学妹们一定要注重思想意识的提升,尤其是价值观和觉知力的提升,大局意识和核心意识的培养。争取在走出校门时,为自己打上相对浓重的生命“底色”,初步具备了以什么样的姿态“立”于世的纯正“基因”。

    四年的本科學習生活,练就了一股不服輸的干勁。隨著交往的圈子越來越大,發現自己的興趣點越來越多。最可怕的一個發現是,大四面对择业问题时,才驚覺自己比起专业知识更喜欢从事文字工作!本来是到了要參加工作去實現自己所謂的高大上理想,就像蓄足了劲要起航了,船浆下了水卻沒了方向。寫到這裡,可以清晰地看到,以往所有的努力,全是在沿袭社会认知。学习的原动力同样也是为了满足周围人的期许。那时候,大家都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我就这样做。至于读了大学后,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完全不知道。继续从众吗?心有不甘!

    虽然这样的事情属于个案,不具有广泛性,对大部分学弟学妹来说,不可能发生。我之所以写出来,是从做抉择的角度和大家分享。因为面对两难,是生活中的常态。我们该如何选择呢?我的经验是首先锁定目标!这一步无法做出决定时,就要去扣问初心。“无远虑者有近忧”!立足当下,但更要看向长远。首先要明白向何处去,其次才是决定当下要专注什么。做课题、搞工程,同样需要这样的系统思维。否则,我们会一点点忘记初心,违背使命。


 


 

虽然不甘,但也要服从现实。在当时的那个状态下,这也是一条普世“铁律”。于是大四寒假,和同学跑到北京参加人才招聘会。那是我第一次到北京,站票,一夜晃。第二天一早到站后,存放好行李,带着简历直奔招聘会所在的国际展览馆。下车后顾不上多欣赏一眼向往已久的“大北京”,这段距离却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北京之“大”——地铁一趟趟倒,出来还换乘公交,加上一夜的疲累和一厚摞实实在在重量的简历,又是早高峰全程没有一个座位。也可能有没吃早饭的原因。总之,大北京在我内心留下深深的烙印!

   人也好,事也罢,其突出的特点,从一方面看是非常吸引你的优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恰恰就是你最不愿意接受的缺点。所以,一个人喜悦还是郁闷,完全取决于你在那个角度看,和你看的对象一点关系也没有!

   这次招聘会有了反馈。开学后,收到山东一家肉食品屠宰加工高新企业的信件,邀请我去参加企业所在地政府组织的集中引才活动。这次行程确实被那里的气候和政策环境吸引。当时是春三月,出发前我们内蒙古黄沙漫天,快到目的地时透过车窗发现土地上麦苗已经全绿。下车后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路面干净整洁,出站走到活动地点,鞋上竟然一尘不染。那个时候,山东正在引进人才,配套政策也非常优厚——住人才别墅,绿色通道迁户口......企业也给出高薪资。我和前往的同学们一起签署了引才协议。返回学校的列车上,大家谈笑风生,我却始终高兴不起来。难道真要委身现实求认同?还有没有听从内心去发展“兴趣”的可能?这是我第一次严肃认真思考人生。虽然无解,但在内心深处“种”下了一颗寻求可能性的“种子”。

   回到学校不久,自治区也举办人才交流会。同宿舍姐妹们都要去参加。我因有了着落不需要前往,就又到图书馆准备毕业论文。中午回宿舍,意外发现有人。原来室友因为不会骑车没去参加,用她的话说“命苦!”。我便自告奋勇要为她“改命”——自己骑车带她去。谁知道,这次无意识的行为,没能成就她却改了自己的“命”!

   她进去参加后,我在门口等。抬头望向门口的第一个摊位——《内蒙古劳动》杂志社。眼前一亮!先前埋在心底的种子,被照进来的阳光激活,内心生发出的力量也随之升腾。于是,我大步走向那个摊位。什么结果,大家应该也知道了,我大胆改写了自己的人生设定。选择了就职杂志社做记者。这就是我的第一份职业。

    这里,我想分享几个点。一是关于同学的“困难”。困难,往往是想象出来的。不去面对,就一直是困难,甚至还人为地上升到命运的高度。但是,当我们去选择直面那个所谓的“困难”时,困难就不存在了,这个时候关注点也随之转变成了寻求方法。到了这一步,内心原有的焦虑也就消失了。所以,解决困难的方法,其实就是两个字——面对!另一点感受来源于我的举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定位非常重要。建设者、旁观者、附和着、被动者......不同的定位,人生完全不同。选择主动去服务他人的建设者,往往可以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欣喜。第三点是关于我的经历。生活中没有绝对的“一定”不行。真是是一切兼有可能!只要自己不放弃。力所能及做好该做的事,即使没能实现你预期结果,也了无遗憾。

   其实,杂志社之所以能够入职成功,从100多名笔试者中脱颖而出,是因笔试作文可以自拟题目。我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题,成功避开学工科的短板,笔尖下流淌真情实感,成功打动了主编,并最终入围。1999年7月毕业证时,我已经完成了记者实习期。初生牛犊不怕虎,一个人拉着皮箱几乎走遍内蒙古自治区的所有旗县,结识过各种形形色色的人或事。那一年的中秋、国庆都在差旅中度过。年轻不觉累,白天扛着相机采访记录、发行杂志,晚上熬夜成稿,第二天传真回杂志社。感慨当年自信满满的勇敢和用心不二的执着,更感慨没有录音笔、没有文字转换软件、没有网络及时发送时的效率,成文只有一支笔一叠纸。翻开几篇当年的“大作”,忆起那时的好多人好多事,也翻出了我国劳动人事系统那段时分时合的历史、杂志在这个大背景下的刊名变迁。这段经历最大的感悟就是感同身受那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喜欢,所以我不在乎收入低,整天奔波在外也不觉得累。遇到事情只想如何解决,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大脑里压根就没想过苦。

   本打算简单回顾,没想到手放到键盘上就停不下来。也许是母校情深让我乱了方寸,也许是母校给与我的太多,卸开闸门我就泄了洪,也许是我和母校的互动,发生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内农大四年树我,培植起我的深厚“农”情,让我最终回归到农业系统,直到今!如今,母校又为我们所有的毕业生设立了校友林,让我们不管身在何处,都有了根系母校的象征。这片林,更加浓厚起我们每一个学子和母校的故土柔情!

 一个多月后,就是母校的70寿诞了。内蒙古农业大学,祝您生日快乐!祝您在下一个70年,继往开来耘沃土毅勇前行,春华秋实育英才振兴乡村!

 2022年7月29日——韩芳


 

undefined


 

 


上一条:迎母校七十华诞,展校友龙姿凤采—机电工程学院 刘柏光

下一条:我校杰出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涌回母校交流座谈

关闭

版权所有 © 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友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学苑东街275号
邮编:010018
电话:0471-431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