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内蒙古日报刊3月28日第4版整版刊发了学校《精准施策筑牢就业根基 创新机制厚植育才沃土》一文,文章系统总结了学校以“四个聚焦”赋能自治区就业促进行动的创新实践,展示了专业布局“做加减”、产教融合“链贯通”、双创教育“育沃土”、就业服务“织密网”的生动图景。文章彰显了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国之大者”为使命,扎根北疆、强农兴蒙的担当,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办学影响力,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精准施策筑牢就业根基 创新机制厚植育才沃土
——内蒙古农业大学以“四个聚焦”赋能自治区就业促进行动
□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陈永胜 校长 刘永斌
自治区党委始终将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年初启动实施“就业促进行动”。内蒙古农业大学紧扣自治区两件大事和“六个行动”战略部署,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导向,推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通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创新工作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就业教育和创业扶持等举措,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为国家和自治区输送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实现五连增,留蒙率达74.65%,毕业学子扎根农牧业一线,为国家和自治区乡村振兴和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聚焦结构优化
建立“专业教育+生涯教育”培养新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学校统筹、部门协同、学院落实、全员参与”的联动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始终把就业工作作为高质量办学的重要内容来抓,严格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校院两级分别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优化组织架构,强化考核激励,细化指导帮扶,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生涯教育工作机制。从“开展职业认知教育”“强化技能实训”“推进实习实践”到“聚焦择业指导”,4学年分阶段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构建全周期生涯教育体系,将生涯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生涯发展与职业价值观。推行“笔尖案头+田间地头”双场景教学模式,将生涯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提升实践能力、就业核心竞争力。
调整专业布局,推进协同联动。主动融入自治区“科技兴蒙”和乡村振兴主战场,前瞻性优化学科设置与专业布局。结合新农科建设,依托乳业产业学院、草业产业学院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并制定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双万计划”,紧扣“五大任务”,打造“金专金课”,既做“加法”,也做“减法”。对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偏低、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专业,给予“红黄牌”警示,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推进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整、优化、升级、换代、新建”改造传统专业,提升专业优势打造专业特色,布局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近年来学校新增生物育种、智慧农业、智慧林业、智慧水利等新兴交叉专业11个,停招专业5个、撤销专业5个、调整专业1个,专业布点优化调整比例达23.4%。统筹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前学校拥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2个(含8个专业),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40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6个、自治区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5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7个专业引入校企联合办学机制。通过组建英才基地班、选拔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等方式培养了大批新时代优秀农林人才。
聚焦需求导向
构建“产教融合+就业牵引”育人新格局
创新培养机制,探索协同育人模式。积极推进培养机制创新,探索校所、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过跨学科、跨院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等多种途径,培养和造就科技创新和工程技术领域领军人才。改革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与国际同领域相适应的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等,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水平和国际视野。以推进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与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2.0为契机,着力培养能够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聚焦乳业、草业、沙产业等重点领域,围绕智慧农业、生物育种、农村电商等新兴领域,学校与伊利集团、蒙牛集团、正大集团、天津瑞普生物集团、天津绿茵景观生态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等124家企业达成人才培养协议,开展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培养人才等项目。目前,乳业产业学院、草业现代产业学院、钱学森沙产业学院、小动物医疗产业学院入选自治区级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开设校企合作共建专业7个。推动企业导师进课堂、实践课程进车间,实现“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贯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深化校企合作,广泛拓展就业资源。聚焦“五大任务”及自治区重点打造的十大产业集群,充分开发利用学校70多年办学积淀的各类资源,多层次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积极寻求新的就业增长点,广泛拓展新的就业渠道。学校与蒙草生态环境集团、中国包头高新技术人才服务中心、鄂尔多斯市人才科创服务中心等单位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产学研融合发展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校地企三方搭建起互惠互利的人才合作平台,推动人才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培养共赢,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鼓励引导毕业生在绿色农畜产品加工、防沙治沙、新能源、生物制药等自治区重点产业就业,建立人才与发展的长期合作关系,助力大学生留蒙就业,全力服务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近年来,超60%学生进入自治区重点行业企业就业,专业对口率达85%,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2%,毕业生入职起薪提高40%。
聚焦创新驱动
激活“双创教育+平台赋能”就业新引擎
贯通育人体系,强化双创教育。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课训赛有机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创新“五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实现了就业创业一体化推行。构建“课程—竞赛—孵化—产业”四阶育人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氛围营造。依托国家级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和“草原英才”创新创业基地,以及校内外科研平台、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站、科技小院、实习实训基地等平台,通过政策导向、制度保障、活动体验等措施,提高全校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实现赛教融合的双创育人目标。“新农人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食品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两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基于‘新农科’改革实践的农业高校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研究”获批自治区科技厅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获70万元经费支持。“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被自治区教科规划办批准立项。“农科专业创新创业‘5555’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从课堂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地方农林院校‘345’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分别获自治区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
加大双创激励,赋能就业创业。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打造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农业”品牌活动,培育挖掘大学生创新大赛优质项目,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促进成果转化,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推进留蒙就业。2024年,选修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学生达7432人次,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学生达396人次,参加大学生创新大赛的学生达19000人次,参与项目的教师达1000余人次,参赛师生数量逐年提升。近五年,学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中获得金奖3项,位居全区首位。获自治区教育厅奖励建设资金630万元,在自治区乃至地方同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毕业生刘翔东入选教育部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典型。孵化企业“吉勋农业”入选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犇牛科技”被认定为自治区第三批高新技术企业。截至目前,落地项目注册企业38家,累计32个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园进行落地孵化,孵化企业间接带动就业1800余人。学校双创成果获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教育部、自治区10多位领导给予高度肯定,得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教育在线等多家媒体深入报道。
聚焦精准施策
筑牢“暖心服务+困难帮扶”就业保障网
优化就业服务,推进精细管理。开展毕业生全员就业问卷调查,全面掌握毕业生就业意愿,精准制定就业指导与服务方案,针对不同就业意向学生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指导和服务。为就业重点帮扶群体建立“一生一档”“一人一策”帮扶台账,同时各学院组建“领导班子成员、就业辅导员、班主任、毕业生导师、专任教师”为一体的就业帮扶团,确保困难就业群体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组织困难毕业生参加“宏志助航计划”就业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注重扶助与扶志并行互促,提升困难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帮扶,建立毕业生就业动态数据库,校院领导带头访企拓岗,累计开拓就业岗位2.1万个,岗位供需比达80%。
搭建数智平台,赋能就业工作。依托自治区“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就业桥”“职得干”“青城人社”“丁香扎根计划·大学生留呼就业服务站”等平台,加快构建学校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就业育人平台、就业数据分析监测平台,加强教育与人社部门、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全过程就业服务衔接,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加优质的“数字化就业”服务。优化线上招聘、直播带岗、政策宣讲、信息发布、职业测评、简历优化、AI面试等平台功能,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学校在“就业桥—2024年度高校高质量就业工作成果案例征集”活动中获得“高质量就业·优秀示范案例高校”。
用好就业政策,做好就业帮扶。注重政策性就业岗位吸纳,强化国家战略人才输送功能。内蒙古农业大学获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92项,数量位居自治区高校首位。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政策引导、岗位开发等方式,提升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参与度。加强基层项目精准对接,建立“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等政策宣讲常态化机制。强化征兵入伍与升学引导,将国防教育融入生涯教育,开展“热血青春 农大戎光”品牌活动,宣传退役学生先进事迹,举办国防主题讲座、演讲比赛。近3年参军入伍人数年均增长18%,其中涉农专业学生占比达65%。学校被内蒙古军区和内蒙古教育厅联合授予全区唯一的退役学生军训教官培训示范基地。认真落实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建立贫困学生、贫困家庭、就业困难、民族学生和残疾学生等群体台账,并每年拿出专项就业经费用于贫困学生参加各类招聘会补助。
下一步,内蒙古农业大学全面加强新农科建设,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升级版,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要着力提升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共赢、协作共促”的战略伙伴关系,探索建立“1+1>2”的深度融创体制机制,为助力全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战略咨询、人才培养、种业创新、智慧农业、品牌创建等有效支撑;着力推进数字化就业服务,运用AI技术实现岗位智能匹配;着力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定制培养模式,探索“县域+高校+企业”订单式培养。
在教育强国、农业强国建设的奋进征程中,内蒙古农业大学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服务自治区高质量发展为己任,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人才,努力为自治区办好两件大事、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贡献智慧与力量!

内蒙古农业大学举办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招聘活动
内蒙古农业大学与现代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乌拉特前旗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举行校企合作之“青苗班”开班仪式
内蒙古农业大学牵头举办的第三届内蒙古乡村振兴论坛
学生进行实践实习
内蒙古农业大学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内蒙古赛区决赛中获得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