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6日晚,以“起源、适应、创新、合成”为主题的第五届国际蒙古羊论坛圆满闭幕。这场持续两天的国际学术盛会吸引了来自中国、德国、加拿大、蒙古国、芬兰、新西兰等国家的40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师生代表,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与跨领域思想碰撞,为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现代畜牧业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论坛开幕式在7月5日上午举行,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永斌在致辞中系统阐释了蒙古羊研究的多维价值。他以物种起源、环境适应、技术创新与合成生物学四大维度为框架,结合我校在蒙古羊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实践成果,提出要打造驱动产业升级裂变的新引擎。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曹金山,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爽,自治区农牧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玉生等出席会议并致辞,表示将全力支持肉羊领域重大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助力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牧产品生产基地。开幕式由我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齐景伟主持。
论坛期间,院士们的主旨报告引发了广泛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谯仕彦教授深入解读了合成生物学在畜牧业领域的研究实践与应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高绍荣教授阐释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的表观调控机制;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元英进教授展望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还有来自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以及德国莱比锡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等国际机构、企业的27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聚焦微生物、生命科学、基因组大数据、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在畜牧业领域的研究实践与应用展开了深度研讨。其中,我校刘永斌研究员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文羿教授分别作了《蒙古羊的基因组多样性与品种创新》《基因组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乳酸菌功能挖掘》的报告。
闭幕式上,刘永斌作为论坛发起人表示,此次论坛内容丰富,报告精彩纷呈,从合成生物到人工智能、从微生物生态到遗传育种、从放牧管理到畜牧智能化发展,从大数据应用到品牌建设,多学科、多视角、跨领域的思想碰撞为肉羊育种、产业发展开阔了视野,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将推动建立多元化种质资源研究联合体、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提供重要支撑。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文广主持闭幕式。
国际蒙古羊论坛发起于2021年,论坛通过发布万羊基因组工程首批成果、构建绵羊育种开放平台,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可和关注。本届论坛由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肉羊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联合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