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东,1988毕业于我校兽医专业,毕业留校工作,于1996年调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工作。现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全国人大代表、通辽市委书记。在今年的两会上,他向大会提交了一篇“关于推进解决‘地趴粮’问题的建议”,以通辽为例,就玉米主产区“地趴粮”问题献策。
“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除了依靠守住耕地红线、提高粮食种植水平、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外,科学储存、减少粮食损失也非常重要,不容忽视。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全国人大代表、通辽市委书记孟宪东向大会提交了一篇“关于推进解决‘地趴粮’问题的建议”,以通辽为例,就玉米主产区“地趴粮”问题献策。
孟宪东介绍,通辽市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21年,全市粮食产量179.66亿斤,位列全国23个百亿斤产粮大市第12位。其中,玉米产量166.5亿斤,占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产量的27.8%。
由于农户普遍缺乏科学的储粮意识和有效的储存条件,大量粮食收获后以“地趴粮”形式直接在庭院露天存放,如遇阴雨、降雪等天气,极易导致生潮霉变,造成粮食较大损失,严重影响粮食品质和农民收益。
据农业、粮食等部门反映,在通辽,一般年份霉变率为2%左右,像2021年这样出现极端降雪的特殊年份,坏粮率达到3%左右。国家临储对霉变率在2%-5%的玉米实行累进扣价,相邻等级差价为0.02元/斤;一旦霉变率超过5%将不得收储,农民必须重新筛选除杂后才能出售,每斤需要增加0.10元以上的二次投入。
这类问题在东北等玉米主产区也都普遍存在,由此对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的不利影响急需引起高度重视。
按照中办、国办印发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要求,为确保农民保粮、减损、增收,各地普遍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宣传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和科学储粮知识,大力推广籽粒直收、烘干存储等模式,积极引导农民自建“粮栈子”等简易储粮装具,扶持基层建设“粮食产后中心”和“粮食银行”,推广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五代”服务,推动“地趴粮”问题解决。
但由于粮食主产区基本都是财政相对困难的地区,支持粮食收储加工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扶持农民自建储粮设施的能力十分有限,短期内难以全面解决千家万户“地趴粮”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孟宪东代表建议:
一是从农户环节入手,补贴建设简便适用的“粮栈子”,引导农民“上栈储粮”;
二是从收储环节入手,鼓励支持粮食购销加工企业在粮食主产区的乡镇村屯建设小型仓储、烘干项目,根据投入和服务规模给予一定补贴,通过社会化服务方式组织农民就近储粮;
三是从技术环节入手,根据粮食种植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趋势,加大全程机械化技术设备研发力度,将储粮设备设施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引导种粮大户自建储粮装具,采取机械化作业方式种、收、储,最大限度减损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