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袅袅升起的炊烟
好久没回老家了,老家的记忆,慢慢在记忆里消退, 变得模糊不清。当年那清澈的游鱼碎石历历可见的清水河, 随着工业取沙的破坏,也变得坑坑洼洼,断断续续。唯有 早晚村庄家家户户的炊烟,灶台上升起饭香成了永恒的回 忆,深深地刻在心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与日俱深,令人回味!
也许是为了逃离俗世的烦忧,寻找心灵的宁静,周末 回到老屋小住,早晨起来寻觅儿时的记忆。一场小雨把家 乡的天空擦洗得一尘不染,红瓦白墙的村庄守着千年不变 的岁月和宁静,一股古老而又清新的夹杂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我有些陶醉。
在晨雾里唤醒村庄的不是鸡鸣, 而是炊烟。炊烟升起时,乡村就有了生机和灵气, 让人有一种踏实感, 温暖、朴素。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许多时候,我把柴草 燃烧后冉冉升起的缕缕炊烟,看作是故乡的灵魂,看作是 乡愁的引子。在乡村, 炊烟可以看作是一家人过日子的气脉,如果谁家的烟囱没了那缕炊烟,便没有了生活的标志。
多少客居他乡的游子,内心都供着一个图腾,那便是 故乡的炊烟。炊烟里有亲情、友情和乡情。在我心灵深处,炊烟如一团不熄灭的火焰, 它谦逊、低调, 却温暖、绵长。
小时候,每家每户的厨房都有土灶,垒着烟囱。烧饭需要柴草, 修理的树枝、凋零的枯叶、田野的秸秆都是柴草。
总有一幅画面浮现在眼前,母亲用粗糙得像树枝一样 的双手,一手抽拉着风匣,一手把柴草送进灶膛,火光映 照着母亲的脸,有些泛黄,布满密密麻麻的汗珠,像斑驳 的泪痕,但神态淡然、祥和。当听到父亲下工回到院子里 的咳嗽声时,母亲就把做好的饭菜端上桌,解下围裙,拍打衣上和发间的柴草和柴灰,喊一声“开饭了——”。我们吃着粗茶淡饭,却吃得很满足。如今吃过多少饭,都觉 得索然无味,那种用各种调料做出来的所谓美食永远也不 及母亲做的柴火饭值得回味。这也让我明白了人生的一个道理:简单的、原始的、淳朴的,才是最美好的。
炊烟在村庄上空盘旋,渐渐被岁月的风吹散。日暮下的炊烟,混合着浓浓的柴草味和饭菜味, 给人强烈的归属感。
每到这个季节,放学后便飞奔到村东的清水河里抓虾 摸鱼。母亲做好饭后, 母亲和姐姐们便扯着嗓子大喊: “尚伟回家吃饭了! ”“弟弟,再不回来,我们就先吃了! ” 她们的叫喊声散发在袅袅炊烟中,那余音如炊烟一般悠扬 地飘向远空。我听到了才感觉肚子早已饥肠辘辘,提着鱼虾飞奔到家。
后来,我离开家乡到县城去读高中,每个周末回家,很远就会看到家里升起的袅袅炊烟,知道母亲又给我做了 丰盛的晚餐,我总是扔下书包,冲进厨房,迫不及待地去揭冒着蒸汽的锅盖, 母亲总是笑着说:“猴急, 小心烫着!”周一的清晨返校时,自行车上总是挂满了大包小包,那是一周的口粮。每次走远回望,母亲总是站在炊烟袅袅的房子前,不时地向我挥手!
对于故乡,每个人都怀有至深的情感,而炊烟是乡村 一道永远抹不去的风景, 是一幅永远烙在我生命里的图画。 多少年来, 乡村的炊烟总是浮现在我眼前, 轻轻地、淡淡地,牵动着我的乡愁,还有我的母亲。一直来,我把炊烟看作是乡村鲜活的生命,是乡村的 一种姿态。而现在夜色中的村庄经过岁月的洗礼,有一种岁月被凝固的静美,却又多了一份让人揪心的落寞。
我的眼眶突然湿润了,好像看到我苍老的母亲,在屋檐下,在炊烟中,远远地望着我,为我送行!妈在家就在!有妈真好!
刘尚伟,90级森林采运工程专业校友,1972 年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学历。山东华鼎伟业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国家高级人才,山东省泰山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正高级职称。山东省“优秀中共党员”,中共山东省第十二届党代表,烟台市第十三、十四届政协委员,烟台市工商联副主席, “烟台市劳动模范”, “烟台市孝德模范”。